
学前教育专业党员教师走进襄阳市粮食幼儿园

襄阳市第一实验小学到襄职参加“职业启蒙”教育活动

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党支部“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走进茨河镇陶湾中心小学
近日,金沙乐娱场9159(简称襄职)堰河乡村振兴促进中心和襄职实践教育基地签约暨揭牌仪式在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举行。该校党委书记陈礼龙表示,将通过校地共建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共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基地、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等举措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襄职的党员教师团队足迹遍布襄阳大地,校地党建联建活动可谓处处生花:在2025年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中,襄职师范学院党员教师于5月14日带领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志愿者先后走进谷城县第二实验小学、石花镇卧伏中心小学、石花镇东风小学等校开展职教志愿服务日活动;5月15日,来自襄阳市第一实验小学的50余名师生来到襄职师范学院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活动;5月16日,师生们走进谷城县茨河镇庙岗中心小学开展送非遗下乡活动,走进谷城县茨河镇陶湾中心小学开展“同上一堂廉洁实践课”活动……
以党建为引领,以党建联建为抓手,襄职深化校地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党建引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工作格局,开展基层党组织“两化三创”工作和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等,联合地方单位打造特色党建品牌,共同织就育人“红色纽带”,为服务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党建引领,织密校地协同“组织网”
近日,在襄阳市粮食幼儿园,襄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党支部书记张越联合该园的党支部书记、园长朱红,带领两个支部的党员共同开展了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并共同研究了课程开发、产教融合等议题。
襄职师范学院党总支积极落实学校相关政策,大力实施“陪伴学生成长”工程和“双千双进”工程(千名教师进千企、千名教师进千村),坚持党建引领,以三个教师党支部为纽带,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企业等党组织开展深度联建,实现“理论联学、组织联建、品牌联创、人才联培”,推动党员干部、教师和学生下企业,为幼儿园、小学服务,全方位深化校地合作。
建强基层党组织,增强内生动力,助推校地党建联建出实效。襄职师范学院党总支积极响应学校“两化三创”工作(即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争创标杆总支、样板支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目前,襄职师范学院已通过湖北省首批“标杆院系”验收,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党支部通过了第三批国家“样板支部”验收,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入选湖北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学前教育和学工支部均为校级“样板支部”。
“每名老师都有对接联系的学校(幼儿园),每周利用‘走教’‘走园(校)’的方式服务基层幼儿园和小学。每年,党员教师们都会带领学生前往偏远乡村开展送教、支教、援教等活动,并积极打造共同育人实践平台。”襄职师范学院党总支书记张丹介绍,该院党总支大力推动各种形式的党建联建共建活动,搭建党建联建平台,充分激发党建活力,将“组织链”与“工作链”深度融合、双向发力,切实为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和助推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长效共建,谱写协同育人“新篇章”
3月26日,襄职师范学院党总支联合致公党襄城总支,前往谷城县茨河镇陶湾中心小学开展“支部书记‘强国行’”活动,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负责人徐蕊表示,支部将持续组织、带领党员教师从党建联建、教育服务、科技赋能和深化实践育人等各方面开展活动,继续服务襄阳的经济社会发展。
党建联建不是“一阵风”,而是“一盘棋”。张丹介绍,未来,该院将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将党建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发展优势,在推动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征程中展现师范担当、贡献职教力量。
深化“红色赋能”机制。襄职师范学院将与更多地方政府、中小学、企业共建“红色教育联盟”,拓展党建联建“朋友圈”,打造“党建+专业+产业”协同创新平台。计划未来新增联建单位10余家,共同开发融合教育、乡村振兴等领域特色课程2门,培育省级以上教学成果1项以上。
升级“数字育人”生态。襄职师范学院将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汉江流域融合教育实训中心,构建“AI+教育”赋能体系。推进“数字支教”“虚拟教研室”建设,为乡村学校提供STEAM课程、3D打印技术等支持,助力教育均衡发展。
锻造“四有”好老师。襄职师范学院将持续优化“三全育人”模式,以党建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为基础教育事业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的时代新人。
从“党建联建”到“协同育人”,从“红色纽带”到“教育强音”,襄职始终以党建引领为帆,以立德树人为舵,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航程中破浪前行。
资源融通,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
2024年盛夏,在谷城县紫金镇花园村的暑期学堂里,稚嫩的童声与激昂的旋律交织回荡着。学前教育专业的党员教师带领着学生们,与留守儿童共唱红色歌曲《只怕不抵抗》。这场跨越城乡的“音乐党课”,正是襄职师范学院通过校地共建活动共同育人的生动缩影。
打破校地壁垒,实现资源融通。襄职师范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院长刘红新介绍,该院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特殊教育高水平专业群以及国家“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等资源优势,聚焦“师范生核心素养提升”“基础教育师资需求”,与地方单位共建“教育服务生态圈”。
面对传统党建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难题,学前教育党支部创新实施“音乐党课+双千双进”育人模式,以艺术为纽带,打造大中小学一体化沉浸式思政课堂。该支部还以“组织共建、师资共育、课程共创”三轴联动,织密校地协同网,推行“双导师制”,长年聘请幼儿园名师、非遗传承人、行业专家担任实践导师,与校内教师联合指导技能大赛、课程开发,助力学生在湖北省职业院校幼儿教育技能大赛中斩获多个一等奖。此外,校地联合开发的“幼儿园食育课程”“红色绘本创编”等特色园本课程,将“田间劳动教育”“非遗剪纸艺术”融入幼儿园实践,并为区域幼儿园培训骨干教师近千名。
在谷城县赵湾乡,襄职师范学院学工党支部结合专业办学优势和乡村振兴实践经验,建立了谷城县赵湾中心学校党员实践基地,依托[1+]青年志愿者协会平台,创新推出以“送教下乡进基层学校、送教上门进特殊儿童家庭、送非遗传统文化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核心的“三送三进”模式,组织党员开展义务支教、非遗文化传承等活动,捐赠图书1000余册,惠及留守儿童800余名。该支部[1+]青年志愿服务团队获得了团中央表彰。
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党支部依托“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发挥国家样板支部的示范效应,大力培养融合教育教师,在乡村小学建立合作基地10余个,并精准对接市县残联认定需要重点帮扶的残疾儿童,从听力、言语、智力、精神等不同类型,分类设计课程,一人一策,选派特殊教育专业的优秀师生,定期开展送教上门活动,做好家庭教育指导、融合教育咨询与辅导,让特殊儿童享受到专业的针对性教育,也让参与实践的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让他们通过走近特殊儿童,进一步获得职业的认同感。

转自襄阳晚报2025年5月19日星期一07版
相关链接:https://xywb.hj.cn/pc/con/202505/19/content_2120912.html